3名生物学领域国际顶尖学者加盟西湖大学
近日,管坤良、柴继杰、李波3位国际顶尖学者,相继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8月6日,西湖大学发布消息称,国际知名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家、原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杰出教授管坤良,本月初正式加入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受聘为分子细胞生物学讲席教授。
8月8日,西湖大学发布消息称,知名结构生物学家、德国洪堡教席奖获得者柴继杰教授,近日正式加入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受聘为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
(资料图片)
8月9日,西湖大学官网显示,此前长期任职于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李波教授已于2023年8月全职赴西湖大学工作,担任神经科学讲席教授。
管坤良
管坤良,浙江桐乡人,1982年获得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得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2007年在密歇根大学任教,2007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教,并于2013-2023年受聘为该校杰出教授。
管坤良主要从事细胞生长调控和肿瘤发生的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在博士后期间,他发现了双特异性蛋白磷酸酶家族和生物催化中的新型硫代磷酸盐中间体,其实验室的早期工作克隆了人类MEK1/2并阐明了MEK的激活机制。过去二十年来,管坤良重点关注mTOR和Hippo通路,在建立mTORC1信号传导网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在生长因子、营养和能量应答中鉴定了TSC1/2-Rheb、Rag和AMPK作为mTORC1的上游调控因子,以及阐明ULK1和VPS34作为mTORC1在自噬中的下游效应分子。
近年来,他的团队一直在关注Hippo通路及其在癌症中的作用,在推动Hippo领域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
柴继杰
柴继杰,1966年生,先后毕业于大连轻工业学院、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硕士)、协和医科大学(博士)。1997年至2004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04年至2009年任北京生命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柴继杰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获得“德国洪堡教席奖”的科学家,赴德国任教。
作为研究植物免疫方面的专家,柴继杰致力于动植物固有免疫系统的信号调控机制研究,尤其在植物抗病中发挥核心作用的膜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和胞内核苷酸结合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受体(NLR)介导的免疫应答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
加入西湖大学后,柴继杰将组建植物免疫信号传导实验室,继续深化植物免疫受体的结构和生化研究,并探索植物抗病的新机制和新方法。
李波
李波博士1992年获济宁医学院学士学位(医学);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心理学);2003年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神经科学)。2003—2008年分别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2023年历任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Robert Lourie讲席教授。
李波曾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Chan and Peggy Gunn Prize(2003)、加拿大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奖学金(2004—2007)、美国Dana 基金会奖(2009)、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新科学家生物行为研究创新奖(BRAINS,2010)、美国脑和行为研究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2011)和独立科学家奖(2015)、美国冷泉港实验室James M.和Cathleen D. Stone独立科学家奖(2015)、美国冷泉港实验室Winship Herr优秀教学奖(2015)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计划奖(BRAIN Initiative Award,2017、2019)。
李波长期致力于情感和动机行为脑机制的研究,聚焦于对相关功能神经环路、细胞、突触、基因和分子等层面的解析。这些功能包括动机的产生、对正负性情绪刺激的处理以及学习和记忆。同时,他还致力于有关动机和情感性疾病机制的研究,包括抑郁症、焦虑症、药物成瘾和自闭症。他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大脑和外周代谢系统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这些相互作用对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例如肥胖症和癌症恶病质。
据西湖大学网站介绍,李波团队将继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旨在从更深层面上理解情感和动机行为以及代谢调节/失调的大脑机制,从而寻找治疗动机和情感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新方法和药物靶点。